人员查询

人民日报整版观察:全面小康意味着什么

  • 法治新闻 | 2019-10-25 14:56:42 | 来源:人民网
  •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近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一年多时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如期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同时也有必要深入思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什么,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期观察版刊发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解码幸福中国·全面小康意味着什么)

      辛 鸣

      内容提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站上历史新起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向往的理想社会,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之拼搏的奋斗目标。从摆脱贫困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一个又一个坚实步伐,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上书写一页又一页崭新篇章。

      从建设到建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目标

      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创造性地用“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擘画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蓝图,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并提出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我国于1997年提前3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又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这两项小康社会的基本指标均较高水平实现、较大幅度超过预期目标,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郑重作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正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提了出来,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一奋斗目标的价值指向一以贯之,内涵标准则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不断拓展提高。经过党的十六大以后10年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因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更能反映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

      中国共产党人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如果说建设更多是一种前瞻视野,是把小康社会当作一项宏大事业来做的话,建成则是从倒计时角度,着重从完成目标角度来要求的,更多强调的是紧迫感。为确保这一奋斗目标如期完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战略保障。

      今天,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达到了较高水准,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岁;恩格尔系数降至28.4%,城乡差距不到3%;等等。同时,也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有自信也有底气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迎来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重大时刻。

      从总体到全面: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在本世纪初已实现总体小康,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同时我们党也认识到,这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经过近20年发展,低水平的问题有了根本性改变,但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如果到2020年在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没有解决,短板依然存在,就不能算真正实现了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不能只是经济上的小康,而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着力解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问题,着力补齐在治理水平、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方面的短板。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不能只是一部分人实现小康,而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先富带后富要体现在后来者实实在在的生活境况改善上,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更不能让贫困人口通过统计数字“被小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为什么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道理所在。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不能只是东部小康、城市小康,而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实现全面小康是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的发展过程,而不能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悬殊甚至惯性拉大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是着眼于全面小康要全国一盘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要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要进一步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当然,全面小康不是也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求全国各地都绝对地“齐步走”,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不现实,要求近14亿人都达到同样的收入水平、过上同样的生活更不现实。更何况城乡区域之间生活成本特别是居住成本不一样,光看收入水平也不见得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对于全面小康,一定要有辩证的思维。

      从小康到现代化: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历史长河中永葆生机、勇立潮头,必须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步伐,走向现代化。70年前,新中国成立后迅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就是旨在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40年前,邓小平同志设想和推进的小康社会实际上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所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也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标准不断提高。20世纪末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党的十九大,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时间没有变,但现代化的标准提高了。首先是把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第一个阶段目标提前到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第二个阶段目标则从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从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而且现代化的内容更加全面,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又加上美丽这一要求。

      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是大势所趋,但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在发展中国家的起点上,通过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走出的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贯彻落实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着力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势所必然)

      黄晓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并围绕这一目标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科学遵循。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力提效,着力补齐短板。

      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保障困难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这些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至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8239万,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首先要把提升困难群众自身发展能力抓紧抓好。坚持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不断强化产业扶贫,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努力形成培育扶贫产业—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产业持续发展—贫困人口稳定就业的良性循环,通过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构建“输血+造血”的长效机制,让真脱贫、脱真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兜牢民生底线。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着力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18年底,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此外,着力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科学擘画,在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板块”基础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受资源禀赋、历史累积等因素影响,我国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为此,我国注重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引导各地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近年来,我国设立了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等一系列重要平台,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不断升级,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为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

      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

      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要努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同时也要看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通过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决定了我们仍然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大社会财富的“蛋糕”,进一步筑牢全面小康的基础。同时,着眼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分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教授)

      用奋斗建成全面小康(思想纵横)

      肖伟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作为一种理想和梦想,“小康”一词在中国人心中有着历久弥新的魅力。从“小康”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这个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执着梦想,今天已触手可及。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一鼓作气、勇毅前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古为今用,不断赋予“小康”新的内涵。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用“小康”来诠释中国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我们党在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在发展目标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拓新境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于引领地位。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要聚焦于这一目标,进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70年何等辉煌!综观世界,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从1952年至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从120亿元增至30516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970倍,年均增长11%;国内生产总值从679亿元增至90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174倍,年均增长8.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9元增至64644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70倍。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亿万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书写“中国故事”、创造“中国奇迹”,构筑起通向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坚实路基,描绘了一个文明古国再创辉煌的壮美画卷。

      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中国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过去40年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普遍过上殷实宽裕的生活,这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

      全面小康即将如期实现,百年梦想即将成为现实,这都是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好日子等不来、要不来,唯有奋斗,别无他途。中国的发展,靠的是实干精神、担当精神和探索精神。奇迹是干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全面小康也是干出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掌舵领航就越重要。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从淮海战役的小推车,到涌动神州的改革春潮,再到“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实现全面小康,尤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真抓实干、精益求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夏法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华夏法治  |  www.hxfzw.com.cn  |  联系我们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8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155号
    •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华夏法治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hxbkyj@163.com
    • 联办机构:华夏拥军爱警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