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查询

中西互鉴 其道大光——抽象派艺术名家孙克义的创作理念

  • 法治文化 | 2019-10-23 10:26:05 | 来源:华夏法治网
  •   中西互鉴   其道大光

    ——抽象派艺术名家孙克义的创作理念

      □ 文/吴晓

      孙克义,职业画家,收藏家。1962年生于山西芮城,1986年毕业于山西省文化艺术学院,2003年至2004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抽象油画艺术研究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展览并被梅兰芳纪念馆、中国农业展览馆、上上国际美术馆、上海正大艺术超市、晋商博物馆海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和诸多实力派收藏家收藏。现任山西运城市油画协会主席,北京宋庄职业艺术画家。

      吸纳西方抽象绘画艺术

      20世纪初期,在国际上盛行的抽象绘画艺术,以其哲学上的非逻辑思维和美学上的主观表达方式区别于传统绘画艺术的写实主义风格,这种艺术表达方式迅速在西方社会绘画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主流语言之一。抽象绘画艺术流派在西方的快速发展并得到认可,使得西方美术理念更加丰满,创作基因更加强大,而且抽象艺术作品在近年来在国际艺术市场非常走俏,并不断受到高层次人群关注与追捧。

      常言说,墙内开花墙外香。但抽象艺术起初在我国恰恰相反,墙外的花香墙内却淡然处之。其实上世纪中晚期现代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由林风眠先生引入中国,但并未受到国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与国画和书法在国人心中的绝对地位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其实各种艺术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中国的书法和国画在一定意义上与抽象艺术有一种相同相近的内在气质。都具有深邃、含蓄、浪漫以及悠远的意境。虽然抽象绘画艺术未能在华夏大地发扬光大,但也让一些独具慧眼的艺术家热爱并为之狂热着迷、深入研究并将之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像日本红富士一样在中国有了生存发展的土壤,并开花结果。孙克义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他的作品依托深厚的国学文化,用抽象的技法融入中国书法、国画、瓷器等中国元素,让抽象艺术终于在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他的《重回家园》《生命的印记》等系列作品不断受到官方媒体和收藏机构的高度认可和青睐。《天下收藏》《山东卫视》等栏目都进行过专题报道。

      抽象以外的文化视角和本真

      孙克义老师的油画色彩布局繁杂而富有层次感,视觉冲击力极强。既有西方的高贵与浪漫,又充满汉文化的深沉与本真。细细体会,您也许会感觉到甲骨文的沧桑和厚重;还可能体会到青铜器的斑斑锈迹与历史;同时。中国书法和国画元素与痕迹如同袅袅炊烟在意境中悠悠飘荡。

      孙克义老师向笔者谈到:抽象作品的关键不是某个景象的逼真表现,而是抽离出主题的本真。我就是想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植入其中,又让人感觉抽象艺术的存在。孙老师坦言,面对当代艺术的融入,我们必须坚守本土文化的主基调。相对外来的艺术语言,我们以借鉴和吸纳为主,立足国学经典,向世界学习并向世界展示中西合璧的文化成果,这就是我的奋斗目标。我愿意用中西结合的绘画符号与技法来表现中国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前中国的建设发展新成就以及中国的面对世界的胸襟与气度。

      中西合璧的艺术名家

      孙克义老师首先是一位收藏家,他自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种与生俱来的痴迷,通过收藏他学习了解了青铜器、瓷器的工艺锻造和制作流程;收藏钱币和字画让他对中国书法和国画的本源大彻大悟。他懂得任何一种门类艺术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将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在学习抽象艺术的过程中,他深深知道,虽然抽象艺术源于西方,但自己的根在中国,自己读的是汉字,学的是汉文化。如果能把它嫁接到东方,依托国学文化的丰厚资源和积淀,一定可以发扬光大,并创造出新的审美。

      他坚持认为:抽象艺术的重要性不在于它是那种流派,而在于它独立的品质,执着于自我的追求。也在于艺术家本身精神流亡与灵魂探索的路径,在人类永恒命题的际遇中能否彰显灵魂的桀骜与高贵。孙克义谈到:中国抽象艺术应该建立区别西方声音的语境,强调国学思想与抽象艺术思维的有机融合,同时强调人文价值理念对世俗的超越,吸纳一切与抽象有关的营养。在文化观念上,抽象艺术完全可以依托国学文化经典,互学互鉴,像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一样、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样,走出一条中西结合的抽象艺术之路。

      从孙克义的绘画艺术作品我们不难体会到,一个艺术家对社会的责任,对生命的感悟,对灵魂的探索,通过绘画艺术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情感,朴素的人生追求,真挚的家国情怀。我们希望在可预见的岁月,孙克义老师的东方抽象艺术终将会长成参天大树,荣登世界艺术殿堂。

      (作者系著名书画评论人,《大美县域》丛书 总编辑)

    责任编辑 田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夏法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华夏法治  |  www.hxfzw.com.cn  |  联系我们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京ICP备16057604号-8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155号
    • 主管单位:北京华夏百科信息技术研究院   主办单位:华夏法治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hxbkyj@163.com
    • 联办机构:华夏拥军爱警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欣闻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